市场饱和、行业监管、平台下架、收入锐减,在媒体报道和舆论讨论的一片行业焦虑下,2023年的网约车市场看似真的“不太平”。
“不太平”其实也只是相对而言,从 经历十余年快速发展的网约车市场,从最初网约车大战抢用户、抢司机、抢市场的“三抢式”野蛮生长,到今天面临行业监管加强、用户规模下降、营收水平下滑的局面,网约车市场整体已经进入成熟市场的稳定经营阶段。
通过整理研究,我们可以通过“合规化、精细化、本地化”这3个关键词,来概括网约车市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发展的主要趋势。
01 合规化:安全、合法、规范的市场环境形成
合法、规范的行业市场环境,是保障网约车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这十余年网约车市场对道路客运带来的革新和冲击,也是国内网约车市场监管和规范形成的实践依据。
合规化管理主要包括车辆管理、司机管理、司机培训及平台管理规范等。在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统计从车辆、司机、订单等三个维度进行网约车市场监管。“订单合规率”,则主要指驾驶员和车辆均获得许可的订单量占比,是衡量网约车平台安全性的重要的参考指标。
据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统计,2023年6月全国共有318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579.0万本、车辆运输证243.4万本,6月份共收到订单信息7.63亿单。
合规化管理的趋势显然已经越来越严格和规范。针对网约车驾驶员三证合规要求,一直是监管机构严查的区域;在车辆合规方面,《杭州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车辆技术标准》将于7月17日正式实施;而对于网约车平台监管,这几年随着网约车市场商业模式的更新,针对网约车聚合平台的监管也紧随其后,云南、江西、浙江、四川、贵州等多地陆续出台规范聚合平台管理的相关规定。
7月12日,浙江宁波对8家网约车平台的宁波分公司出具了要求临时下架的通知函,实施不少于7天或15天的临时下架处罚措施。这些被要求下架平台中,或因为平台经营者已不具备线下服务能力,经营条件与许可条件不符且拒不整改;或因未按规定上传信息,且车辆、驾驶员、订单、乘客评价等信息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等。7月底,深圳多部门针对行业两大头部平台进行警示约谈,指出两家平台均存在涉嫌扰乱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影响行业安全稳定的投诉与舆情。
可以预见,随着各项行业标准和管理规范逐步落地和严格执行,合规化将未来几年网约车市场的重要方向。从野蛮生长到稳定运营,市场监管必不可少,这也是保持行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必要环境。平台加强车辆和驾驶员规范化管理,执行严格的车辆审核标准,提供标准化司机服务培训,提升平台线下服务质量,为用户提供安全优质的出行服务。
02 精细化:成熟市场下的存量竞争阶段
从今年4月开始,包括山东济南、浙江温州、海南三亚、湖南长沙等全国多地交通运输部门发布网约车饱和预警,其中个别地方甚至暂停受理网约车经营许可及运输证核发业务。
网约车市场饱和的论调一时喧嚣尘上。其实从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统计数据上看,发放的网约车人证、车证一直也在持续上涨。从用户需求侧的反馈上其实也能早早发现端倪,以目前行业市场份额超过70%的滴滴为例,根据其今年第一季度末财报数据显示,相较两年前招股书同期相比,滴滴活跃用户增长9%,而活跃司机增长42.6%。
各地陆续发布网约车市场饱和预警的背后,是订单量下降、司机收入水平下滑、服务水平降低等一系列市场问题显现。饱和预警也在提醒司机们谨慎入场,可能面临较大风险。各地饱和预警频出,也正式宣告网约车戎野蛮生长的规模扩张增量经济,开始进入存量市场的优胜劣带阶段。
当一个市场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市场比拼竞赛的就是用户留存和精细化运营,各地各凭真本事吃饭,更多的依靠优质服务来获得用户复购和忠诚选择。这也是网约车行业进入成熟期发展的显著表现。
在司机服务、车辆舒适、平台体验等多个维度,通过线上线下优质服务提升自身竞争力,市场参与主体有来自于存量市场下的同行、也有外部跨界的资源优势方,比如依靠地图技术、流量优势的聚合平台入局。
线上服务增加丰富功能,满足用户差异化需求,提供包括网约车、城际拼车、定制客运等更多样化的综合出行服务,以及车主车后服务和生活周边服务,通过刺激用户活跃频次从而提升平台整体竞争能力。线下服务方面,规范化的车辆管理、司机管理以及培训等,是实现乘客复购和建立忠诚关系的“核心触点”。
03 本地化:区域性供需不平衡下的新机遇
网约市场呈现出的饱和现象,一方面存在注册司机不上线和多平台跑单的虚高供应水分,另一方面大中城市城市网约车平台早期跑马圈地的后遗症后开始凸显。最明显的就是,司机越来越多,人均订单越来越少,单个司机的收入也就难以保障。
从整体市场供需来看,网约车总体用户规模进入增长瓶颈。CNNIC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22 年 12 月,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达 4.37 亿,较 2021 年 12 月减少 1553 万,占网民整体的 40.9%。
但我们需要主要的是,当前网约车市场非常显著的就是集中度非常高,主要体现在平台集中、地域集中。滴滴作为最大的网约车平台,市场占有率超过70%最高峰超过90%;而在用户人群分布上,一线和新一线城市渗透率达到50.3%和20.3%,二线及以下城市渗透率不足10%。
市场整体进入需求饱和阶段,而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区域市场供需不平衡,表现在东部地区的网约车用户规模和渗透率更高。而低线城市特别是中心不地区的县乡农村,普遍还面临着及时便捷出行需求的巨大缺口。
在逐步进行互联网生活方式洗礼后,低线城市和广大县乡地区的便捷出行需求被唤醒,黑车在合法安全的外围铤而走险,传统道路客运模式的落后已然被逐步抛却,留给小城市农村地区发展的网约车市场空间已经存在。
低线城市和县乡地区,虽然人口规模相对较小,但长尾效应下的整体市场需求总量是巨大的。相较于那些头部平台不愿、懒得“下乡”,反倒给本地化的网约出行平台得以足够的生存空间。此外,虽然说消费水平会限制消费意愿,还是可以通过运营模式的创新来实现平台、司机和乘客三者利益的双赢。
例如贵州本地的综合出行平台万峰畅行,就创新性的推出了县乡网约服务,通过网约拼车的模式,为当地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出行服务的同时,也将出行价格控制在群众可接受的范围内。以黔西南州紫云县到四大寨乡为例,乘坐出租车的费用在90元左右,通过县乡网约拼车模式,4个人座下来人均仅需25多元。网约出行的舒适性、便捷性、高效性成为越来越多当地农村客群的选择。
此外,自动化、电动化的行业发展趋势也逐渐明显。各大互联网出行平台积极布局自动驾驶技术,推动自动驾驶出租车商业化运营。用能的电动化则是绿色低碳出行的社会发展理念开始步入“快车道”,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杭州网约车新政中市场准入限制为新能源车和15万以上燃油车型,借亚运之机促成“老破小”运力加快退出市场。这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网约车服务将正式褪去“共享经济”外衣,开始“由虚向实”,回归到人民美好出行的服务本质上来。